網友曝料稱,明長城最大的軍事邊堡、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——大同市新榮區得勝堡被當地政府用仿古磚包裹修復,搞成了嶄新的仿古建筑。就是這樣一處重要的歷史文化遺跡,卻遭受到了以保護之名進行的破壞行為。
魯迅就諷刺過有土財主將布滿銅銹的文物器具擦得锃光瓦亮,還以此自得的故事。用仿古磚對歷史文化遺跡進行所謂的修復,這與魯迅所諷刺的土財主毫無二異。這并不是對古建筑進行修復,而是對古建筑進行破壞,而且是浪費公帑大搞破壞。這樣破壞文物、嚴重違反文物保護原則的方案,是怎么經過有關部門審批的?這些都需要進行調查、進行徹查。
數百年歷史的古建筑,卻生生變成了仿古建筑,本應是文物的保護者卻變成了文物的破壞者,這讓破壞文物的不法行為成了公然進行的“合法行為”,這對文物的破壞往往是災難性的。就如得勝堡變成了仿古建筑就是如此。類似情況并不罕見,如2016年,遼寧綏中對“最美野長城”進行修復,就涉嫌違規使用水泥,此事一時間也引發輿論熱議。
文物保護者成了文物破壞者,這樣的事件還不限于對文物進行違規修復。如將文物違規用于商業用途,或出租、出售等,一些地方則熱衷制造贗品,翻造古跡,勞民傷財;有的為了GDP發展,把文物古建拆掉;而一些古建筑發生意外火災,或是其他人為因素損壞,都是職能部門文物保護不力所致等。
這些問題的存在,都讓人看到在文物保護方面,還需要加大保護力度,對于破壞文物的行為,要能加大懲處力度,尤其是職能部門保護不力問題,更應該加大問責力度。